最近因为电视剧《延禧攻略》的大火,不少观众在对剧中的人物和造型上感到新奇之外,就连剧中女主的名字也引来了大家的关注,剧中的女主叫魏璎珞,那么这个璎珞又是怎么读的呢?关于这个名字还有什么典故呢?
璎珞( yīng luò )古代用珠玉穿成串、戴在脖子上的装饰品,但目前已经大多数用于人名的称呼,而关于璎珞在历史中也是有由来的,璎珞:原为古代印度佛像颈间的一种装饰,由世间众宝所成,寓意为“无量光明”。据《佛所行赞》卷一所载,释迦牟尼当太子时,就是“璎珞庄严身”,另外,璎珞还有美玉的意思。
古代用珠玉串成的装饰品,多用为颈饰,璎珞原为古代印度佛像颈间的一种装饰,后来随着佛教一起传入我国,唐代时,被爱美求新的女性所模仿和改进,变成了项饰。它形制比较大,在项饰中最显华,“璎珞”的制作材料,《维摩诘经讲经文》中有“整百宝之头冠,动八珍之璎珞”。
《妙法莲华经》记载用“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真珠(即珍珠)、玫瑰七宝 (七宝的解释有多种版本) 合成众华璎珞”,可见璎珞应由世间众宝所成,寓意为“无量光明”。另外,璎珞还有美玉的意思。
而璎珞原来也是古代南亚次大陆的人们--特别是贵族--用来装饰身体的一大类首饰的梵文意译,追溯佛经中相对应的梵文原来的词语,大致有以下几个:
Muktā-hāra,其中Muktā义为“珍珠”,hāra则有“成串”之义。这个词语的本义大致是“用珍珠等串成的首饰”。
Keyūra,音译是“吉由罗”,它大致指的是首饰中带在手臂上的手镯、臂钏一类饰物。
Ratnāvali,这个词的本义大致是指“一连串的宝石”。
Rūcaka,这个词的本义大致是指“华鬘(花鬘)形的首饰”。而华鬘本身,则是梵文Kusuma-mālā的意译。其中,Kusuma原指一种素馨属的植物,音译有“俱苏摩、拘薮摩、须曼那、须末那”等,特指它的花,在佛经中常用作一切花的以部分代全体的统称。
还有一词是mālā,意为花环、环状物。也有用mālā来作Kusuma-mālā的简化词的,华鬘主要指一种环形颈饰,也就是现在南亚次大陆还在使用的花环,如我们在礼宾式中常见往贵宾脖子上套的那类饰物。它与Mukta-hara的区别,大约主要在所用的串联饰物之不同,一为植物质,一属矿物质罢了。所以,有的佛经翻译家有时也把Kusuma-mala或mala译成“璎珞”了。
以上就是关于璎珞的由来,不得不说这个词语也是有很多的故事啊,不知道的人可能也就因为它只是一个名字了,没想到在它的背后还有这么多的典故,的确是让人大开眼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