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凡达为什么没得奥斯卡 科幻题材引争议败北拆弹部队

2018-08-09 14:01:42

当年卡梅隆的一部《阿凡达》一出世也是震惊了世界,引领了好莱坞电影的又一新革命,并且如今还是保持着全球总票房第一的好成绩,但是在当年的奥斯卡角逐中,阿凡达却并没有拿到最终奥斯卡最佳电影的奖项,而是输给了《拆弹部队》,这又是因为什么呢?

当颁奖嘉宾宣布第82届奥斯卡最佳影片由《拆弹部队》(The Hurt Locker)获得时,一切看起来几乎是个预料中的结局。因为在此之前前,这部影片实在赢得了太多重量级组织和个人的芳心——获得了来自制作人协会(Producer's Guild)、英国学院奖(BAFTA)、美国重量级影评组织广播影评协会(Broadcast Film Critics Association)、国民社会(national society)和纽约、洛杉矶以及其他地区评论团体的嘉奖。

《拆弹部队》即使看上去得到一切,它仍不是一个定数。在历史的篇章中,它的胜利绝对是个意外。毕竟,它是有史以来票房最低的奥斯卡“最佳影片”;放映这部影片的银幕从未超过535块;而且,它竟扳倒了现代电影史上票房最高的电影,把那部在全球上映持续了将近三个月,目前仍有数千块银幕正在播放的超级大片活生生挡在了奥斯卡的殿堂门外。

拆弹部队为什么会斩获奥斯卡?

在电影讲究超大制作的“大片时代”,相比耗资超过2.3亿美元的《阿凡达》,《拆弹部队》仅用了小小的1100万成本。

《拆弹部队》影片的主题包括了反战、人道主义、自我认知困惑、战争对人性的扭曲等等,比之一般的战争片,无论角度还是手法以及思想表达都有一定的新意。影片的风格很硬朗,整个采用纪录片风格的手提拍摄,非常真实震撼。

节奏处理和镜头剪辑都可圈可点——当然,其实我个人认为凯瑟琳·比格罗后来拍的《猎杀本·拉登》更出色。影片没有特意去突出或解读一个主题,其再现内容远大于表现,基本上,这就是一部独立电影的拍法。只不过凯瑟琳把她炉火纯青的商业类型片手法融进去罢了。

阿凡达为什么没得奥斯卡?

《阿凡达》这一部科幻史诗此前就未播先热,赢得了业内评论的满堂彩,相比《拆弹部队》这匹爆冷的黑马,在世界更多更多的地方都为观众所看到(即使是此刻,相信也仍有人在排队等着买票),更别提它那被赞叹过无数次的突破性技术革命。当然,它还拥有好莱坞主流电影公司的强大资金支持。

它能否被解释为好莱坞“人格分裂”的终极典范呢?那里的电影选择大部分都受商业驱使,以最大限度地获利为主要需求,然而那里的那些镜头背后的人们,却仍希望被看成“艺术工作者”。又或者,它遭遇滑铁卢是受到自身剧情的政治权利的攻击?因为大部分人认为影片是在影射美国在伊拉克的入侵行为。

又更甚者,《阿凡达》的奥斯卡梦原本注定无法成真因为它是科幻类作品,一个很少被奥斯卡相中的电影类型。说到底,事实胜于雄辩,且先看看同样遭遇的先例。

1977年,当时《星球大战》绝对是一部极具突破性的影片,然而在最佳影片奖方面,它还是败给了伍迪·艾伦的小制作喜剧《安妮·霍尔》(Annie Hall)。1982年,《外星人》(E.T.: The Extra-Terrestrial)重新书写了美国史上的票房纪录,却最终还是被名人传记片《圣雄甘地》(Gandhi)打败,与最佳影片失之交臂。

《阿凡达》除了技术类奖项,科幻电影基本在奥斯卡都是颗粒无收,几乎没有演员因为在科幻电影中的表演而得到提名,男女主角几乎全没有。更没有导演因为科幻电影拿到过奥斯卡最佳导演奖——奥斯卡评委对科幻电影是无爱的,这是历史原因,目前无解。

尽管卡梅隆呼吁公平的声音是如此真诚,却并没有让他在众多“真人”演员那儿获得支持,因为他们心中那股可能被“人造人”演员所取缔的危机感实在过于强烈。这堵集体抵制的厚厚的心墙很可能是导致《阿凡达》落马的原因之一,因为演员在投票者中占据了最大的比例。

奥斯卡将近6000人的评委会,很大一部分成员是演艺界人士,他们也会对这部带领电影进入奇幻的“后阿凡达”时代的作品存在疑虑:这部3D制作的影片的演员无关紧要,几位主角都不是一线明星,它的出现也许颠覆了明星制的基础。

这些元素综合作用,导致了一部划时代影片《阿凡达》的落败。虽然它无法赢得“最佳影片”的肯定,但至少能满足于“史上最卖座电影”这个常人难以企及的光环。

收藏 分享 举报

0个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