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江湖儿女》在国内正式上映后,引起了众多网友们的关注,该影片之前在戛纳电影节就大放异彩,此次贾樟柯也是在影片中深邃了“江湖”这个主题,片中巧巧重新回大同做回了大姐后,斌哥在找到她后,发现了一切不再是从前,他也是在结局离开了巧巧,那么之后又会发生什么呢?
“江湖”是电影的核心,那到底什么是江湖,或者说,贾樟柯心目中的江湖是什么。
这部电影的初衷是贾樟柯有一次回家的时候,看到他小时候街面上呼风唤雨的大哥,变成了一个在路边吃面的中年人,感叹着时光对人的侵蚀,写下了这个故事。
电影的结局中斌哥眼看自己的小弟一个个都已经飞黄腾达、耀武扬威,自己也去投资许多项目,想要发家致富,可发现自己还是一事无成,最终还因为中风坐上了轮椅。
当巧巧找到斌哥的时候——巧巧感觉受到了背叛。巧巧踏上了更远的旅程,遇见了更多的人,却在最后一幕,即十二年之后,再次与斌哥见面。
巧巧对斌哥的感情,有情有义,肝胆相照,不求索取,这就是江湖儿女。电影结尾,本以为他们就这么生活下去,再不入江湖,但是曾经一手遮天的斌哥。神情落魄,怎能甘心依靠女人。
斌哥还是选择默默地离开了,只留给了巧巧几百块钱。在我们还在感叹斌哥对巧巧薄情的时候,最后一个监控画面看到的巧巧靠在墙上的长镜头,似乎让我们理解了斌哥的做法,他身在江湖怎能不入江湖,江湖从未消失,人生又不何尝不是一部江湖缩影。
巧巧独自一人靠在墙边,此时的镜头并不试图对准她本人,而是在监控录像中寻到了她的身影。过去两个多小时中越发清晰的形象,此刻却愈发面目模糊起来。这大概也是贾樟柯所有电影当中最为暧昧的时刻:我们永远也无从得知二人的情感还能否维系,巧巧或许是在等待,或许是在思考,或许已然放弃……但有一点似乎可以确信,那就是在这样一个被财富和网络所笼罩的时代里,人与人之间的一切真实,都已经不复存在了。
贾樟柯在一次采访中就有说过,之前用的结局并不是电影中的这个:“我原来结尾不是那样的,原剧本的结尾是赵涛喝五湖四海,因为元旦了嘛,她买了九种酒,然后准备跟斌哥再喝一杯五湖四海,结果斌哥已经走了。我们是先拍的斌哥离开,她去找嘛。在他们安监视器的时候,我就跟摄影师说,我们要不就从监视器里看她,看她自己孤零零的一个人在那儿等。
结果在拍那个镜头的时候,我觉得算了,之前那个剧本结尾不要了,我就结束在监视器里她一个人。因为再翻拍监视器的影像,就是数码感特别强。我觉得真的是,我们用两个多小时在讲一男一女,这个女人怎么度过日日夜夜这种情感,活生生的这种情感;但是最终我们跟外人讲或者被外人看的时候,不就是一个数码影像嘛。
就跟我们看某一个人的身份证一样,就那么一张照片,其实它背后有多少故事,想起来挺伤感的。而这个镜头那么有数码感,又是垃圾影像,随时可以被清除、扔掉,消失得无影无踪,我觉得就这样结尾最好。
如果是之前那个结尾,自己再喝一杯五湖四海,我觉得也是另一种味道,比较怀旧、比较惆怅。但让我觉得,结束到这种随时可以被清除的垃圾影像,还是更让我感动,我就决定用这个了。”
《江湖儿女》原本的名字叫做“金钱与爱情”,它本质上是在讲痴心巧巧与负心斌哥之间的纠葛。什么是江湖,大约就是不受指挥与制约的一种环境;但江湖中的红男绿女们却永远都要受情与义的煎熬。
巧巧本不是江湖人,她虽被人叫做“嫂子”,却也只是斌哥身边的一个陪衬而已。斌哥自诩是江湖人,能在谈笑间平事儿,能成为底下兄弟们的依靠。可这样的两个人却在之后的时间里调换了身份,在闹市为斌哥开枪的巧巧因为失去了原本的生活和爱情而被迫变成了江湖人,从此恪守道与义。
原本身在江湖的斌哥为了利益而背弃了自己原来的信念,他变成了商人,变成了自己曾经最看不上的人。这两人身份的转变其实也是贾樟柯对于旧时代的一种回顾。他曾在微博里谈起自己想要拍《江湖儿女》的原因,目的就是为了缅怀那个自己成长时期所认知到的动荡、激烈的社会关系和复杂多变的男女关系。所以归根结底,《江湖儿女》总是跟情义二字相关。
就像斌斌曾经请兄弟们喝的那杯代表肝胆相照的酒一样,所以的情义都汇聚在一起,喝进了肚子里。从此江湖的人与事,便再也分不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