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大话西游》的票房不佳,至尊宝是喜是悲

2020-02-20 10:35:23

《大话西游》在94、95年代的香港电影中具有明显的先锋实验性质,可以看成是周星驰和导演刘镇伟突破自我的积极尝试。90年代头三年星爷风头无两,但角色类型化和表演方式的固化也使得他开始寻求创新,而刘镇伟《东成西就》的快工出亮活,无疑让电影圈对周刘二人的新鲜组合充满期待。

然而《大话西游》的成品相对于那个时代的观众是超前的,叙事的跳跃、表达技巧的另类、人物关系的凌乱、甚至于服化道的大胆离奇,都距离香港观众理想中的西游记相去甚远。

看惯了《赌神》和《逃学威龙》的影迷,实在无法将星爷的神奇迁移到至尊宝的古怪反常。当然同期的李连杰、成龙、乃至于好莱坞大片竞争激烈,这也构成《大话西游》票房惨烈的外部因素。总而言之,食材不错,品相不行,味道更难以接受,或许能够形容香港观众对《大话西游》的观感。

至于《大话西游》后来的火爆,一是要归功于几所名校bbs所掀起的讨论热潮,这既要感谢网络技术的进步,也同样是90年代中后期大学生们在事业与爱情,留守与留洋之间徘徊的内心彷徨,而《大话西游》恰好成为一个媒介,一个随意表达并能形成集体共识的话语空间。

二是《大话西游》从一部电影走向一种现象,既衍生出无数的周边产业链,又在一代又一代的接续神话中走向巅峰,变成语言风格和行事做派,进而成为青年人群体的某种精神图腾。当然,这已经超越电影本身,更与票房无关。

今天的我们,愿意为星爷买单。既有对喜剧之王的精神信仰,也有对至尊宝的集体致敬。难过的是,导演在消费,女人在消费,就连周星驰本人也在消费这个所有人共建的精神家园。

收藏 分享 举报

0个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