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恒和一日》: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2020-03-11 16:12:59

1998年的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颁给了影片《永恒和一日》。这是一部探讨活着的意义的电影,与诸多欧洲文艺片一样,本片的节奏缓慢,内容枯燥,对于生活有着诸多思考的人自然会与导演有共鸣或交集,否则,当你打开这部影片的时候,时间会突然被拉长。

身患癌症且明天就要入院治疗的诗人,想在今天处理好自己的事情,癌症已经是晚期了,自觉未来属于自己的日子不多了,因此对于明天这个即将入院的日子自然充满了恐惧与不安。诗人想要将自己的狗交给女儿照看,但女儿对于自己的处境竟然浑然不知,失望的诗人漫无目的的游走,没想到却在无意间救下了一个希腊难民小孩。

小孩跟随着诗人,陪伴着诗人。两人开始游走在诗人的回忆里。回忆里的他总是挥之不去的是已经死去的妻子和年迈的母亲。诗人对于回忆越是执念,他对于明天的到来也就越是不安。究其一生在研究十九世纪某一个诗人未完成的诗歌的他,不知道这一生颠沛流离的意义是什么。当然,这个一生都不明白的问题,自然不会在行将结束之际有了答案。最后,送走了小孩的诗人幻想自己站在了海边,耳边响起了呼唤。

这是一部典型的欧洲文艺电影,当然你如果喜欢快节奏的话,调快播放速率后,本片也能稍微好看点。伯格曼有一部电影《野草莓》,他讲的也是一个行将结束的老人沉浸在自己回忆中的故事,本片与那部经典著作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当然,这种妙处指的是有一些影子在里面。自然,两部作品其实是很不同的。

亲人离去,对于一个年迈之人这种打击无疑是最为严重的。从片中诗人回忆自己过去来看,妻子安娜在曾经的生活中扮演着的是一个重要的角色,安娜是自己生活的支撑,同时也是自己过去生活的全部。如果你信奉一个人的重要性与生活中他被呼唤的频次有关联的话,你就能看出来,在诗人心中,安娜几乎是无处不在的。

我们活在时间里,没人能拒绝它的脚步,但是另一方面,我们又想着对未来做出预判,这本身就有点滑稽。只有接受一种现状,人才会对下一阶段发起冲击,否则,困于自己的过去的人将永远的忧郁。不美好或者是不完美总不至于是永恒的,当你把它当成自己生命中的某一段时光之后,或许对于明天的期待中,就只剩下完美和美好了,这不也挺好。

收藏 分享 举报

0个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