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登者》:爱情戏成了累赘

2020-03-24 13:39:44

《攀登者》电影改编于中国登山队60年75年和两次从珠穆朗玛峰北坡的登顶,为什么要登顶珠穆朗玛峰?这不仅仅是一次属于英雄的个人冒险,更是国家对主权的宣示,是中国面对上世纪复杂的政治环境,一次势在必行的国家任务,而参与这次登顶行动的英雄所要完成的是一次随时都可能付出生命的壮举,面对这一热血且不乏使命的蓝本,其实电影可以从太多方面去着手展现这一故事,李仁港所选择的便是从三个主要人物的情感为出发,去再现这段历程。

个体人物相较于单从国家宏观角度切入,其实会更容易能感染观众,而从《攀登者》的剧情来看,李仁港的构思意图其实非常明显,便是透过登山队队员的情感和理想,去衬托崇高的爱国精神。面对如此真实的背景,如此真实的人物,如果电影能给拍出催人泪目的情感,那么其实这部电影就成功了,然而这部电影的死穴恰恰在于过多的人物导致电影没有重心,人物情感从始至终都没能形成能感染观众的高光时刻。

造成这一原因的不是电影平铺直叙没有泪点,而是导演李仁港根本不知道该去如何塑造电影中的人物,拿吴京饰演的方五洲举例,他本是登山队的核心人物,然而电影一面对他的铺垫不足,一面为他安排了过多的感情戏份,但爱情戏其实并不是吴京所特别擅长的,这就造成了电影前段存在着过多没有必要的废戏,相反张译饰演的曲松林,从他首次登顶的失落与悔恨到他严苛的训练,这一人物反成为了全片自觉最具张力的角色。

除了主角人物外,电影又为井柏然和胡歌加入了不少戏份,可同样的他们在电影也没能给人留下什么深刻的印象,只是使电影的时间又一次被拉长,单薄的人物情感所直接导致的便是电影由小见大,透过小人物来弘扬大命题的想法落空了,甚至可以说电影的人物情感和预想渲染的情绪表达是割裂的,这一割裂使电影中牺牲的悲壮被淡化,也使本关乎家国信念,舍生忘死,属于那个年代人们身上淳朴的精神被消散于无形。

主旋律电影难拍,却不乏佳作,好的主旋律电影不外乎走的都是自下而上,以小见大的方式,只是明白这一点的李仁港,硬是弄巧成拙,本末倒置地呈现了一场爱情在上,攀登在下的《攀登者》。

收藏 分享 举报

0个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