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八月》:黑白的影像中的人文情怀

2020-03-27 18:15:57

《八月》电影讲述了九十年代初期之际的呼和浩特,国家开始实施国有单位转型,铁饭碗被打破,国有制片厂家属院里,每一个简单家庭的生活都被改革所影响,而少年小雷就这样在经济变革与家庭改变之间懵懂成长的故事

电影以一座九十年代初的西部小城为时代背景,一家人平凡的生活,因改革时代浪潮的袭来而被一步步的打破,但难得的是《八月》虽然在不断的营造张力,可一切又都是以一种含蓄平稳的手法徐徐道来,这种着点于生活,透过生活点滴的凝聚不断发酵感情,在舒缓中饱含已情感的方式,不经让人感觉到了一种与小津安二郎电影的异曲同工之妙,而这样的作品作为一位导演的处女作来说,无疑更是让人尤为钦佩。

黑白色调贯穿全片,用彩色以点睛的拍摄手法,虽然确实起到了电影预想达到的效果,但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说,对于一个呈现时代,以孩子为视角的夏日往事,黑白基调的运用其实并没有感染到我,这并不是一部如同《辛德勒的名单》或者是《塔洛》那样让人真正有感黑白色彩能更为深层次营造氛围的作品,单以生活流为主所构建的故事,色彩的缺位,自觉不仅会使本就含蓄平淡的日常变的冰冷死气,也破坏了电影本尤为出色的摄影之美。

在回到电影剧情上来看,《八月》以一个面临小升初的小孩晓雷的视角去展开,但作为主人公的晓雷并没有真正在这部电影里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甚至并不夸张的说即便这个故事并不以晓雷为视角去审视,它也是可以成立的,电影并没有真正去站在一个孩子的视角来审视一切,而过于散乱的剧情架构,更是让人在电影时长过半后仍旧难以去把握到重心,虽然无从否认其确在几场情感戏上的拿捏非常到位,但是这种吉光片羽式的佳句,仍旧无法让人形成真正触及内心的共鸣。

《八月》让我们回望了对一个特定年代淳朴的回忆,但可惜的是电影并没有能真正的去以一个孩子的视角来展开,符号化的堆砌也显得平庸空洞,这使那黑白的影像中所让人感受到的只是一份浅白的情怀。

收藏 分享 举报

0个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