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女子的肖像》终于与内地观众在网盘相见了,这部在颁奖季收获颇丰的影片还后来者居上,在许多人的年度十佳中占据了一席之地。有着古怪浪漫感的导演吉尔莫·德尔·陀罗也在推特中大力夸赞《燃烧女子的肖像》如诗如画的美,如果你想为今年的观影画下圆满的句点,《燃烧女子的肖像》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燃烧女子的肖像》的背景设定在18世纪中期的法国,在那个摄影技术还远未被发明的年代,达官显贵们乐于请画家为自己创作肖像,一幅漂亮的油画不仅可以装饰墙壁,也是贵族在联姻之前了解未来伴侣的唯一方式。本片中的主角玛丽安正是一名肖像画家,某天她被请到海岛上为即将远嫁的贵族小姐埃洛伊斯画像,为了防止小女儿像姐姐一样选择以最惨烈的方式对抗婚姻,作为“甲方”的埃洛伊斯的母亲提出了一个奇怪的要求:玛丽安不能向对方透露自己的真实身份,而是要假装成女伴陪在埃洛伊斯左右,直到凭记忆完成肖像画的绘制。
然而仅凭“默写”完成的油画第一稿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得知了玛丽安真实来意的埃洛伊斯也直白地表达了对画布上带着恬淡微笑的女子形象的不满。但当母亲要将玛丽安赶走时,她又一改对被描绘——或者说被嫁人的反感,主动要求成为玛丽安的模特再画一次。于是在这座与世隔绝的小岛上,画家、小姐和女仆三个人又相伴度过了“偷”来的一周,她们作画、打牌、讲故事、外出散步,也共同处理一些不能为外人所知的状况,埃洛伊斯和玛丽安之间亲密关系也很快演变成了的同性之爱,直到不可抗拒的命运最终将她们分开。
在这个以画为主题的故事中,摄像师也把电影中的每一幕拍摄得像古典油画那样迷人。在室外,碧海蓝天呈现出纯净的颜色,风与浪的声响展现出自然之力,让漫步其间的女孩们显得格外渺小;在室内,昏黄的烛火照亮她们年轻的面庞,周围的一切都隐没在浓重的阴影中,使得观众能将全部注意力集中于人物本身。在《燃烧女子的肖像》故事设定的年代,欧洲贵族流行的着装是娇艳的洛可可风格,这与影片中简单质朴的服装设计大相径庭,不过考虑到这部电影本身就是一个远离世俗生活、摆脱了男性凝视的同性爱情故事,玛丽安和埃洛伊斯的纯色长裙反而比繁冗的华服更称影片的气质。
除了未完成的画、被毁坏的画、留在恋人书页间的画、多年后藏着隐语的画等一系列串联起剧情的画作,眼神的交流构成了《燃烧女子的肖像》中的另一个有趣的看点。一开始被要求偷偷作画的玛丽安只能单方面的窥探埃洛伊斯的举手投足,用一处处局部的特写拼凑出没有生气的肖像。再次作画时她得以正大光明地观察埃洛伊斯的神态,而对方回望过来的眼神则更加直白有力,初见时的愤怒与疏远已经被好奇和倾慕所取代。到两人在画布前相互揭露对方的肢体语言时,玛丽安与埃洛伊斯之间的那层窗户纸终于被捅破了,呼吸的频率、挑眉的角度、紧张时攥紧的手指……藏在细节中的那些细腻的、克制的情感就在这三言两语中显露无疑。
无论是片中角色还是观众都很清楚地知晓,肖像画完成之日就是这段恋情的终结之时,《燃烧女子的肖像》借用俄耳甫斯冥府救妻的悲剧预言了玛丽安与埃洛伊斯的分别:救回欧律狄克的俄耳甫斯在离开冥府的最后时刻忍不住回望了一眼,只一眼让他的妻子重新坠入黑暗从此不复相见。精通美学的玛丽安把俄耳甫斯的回望称作“诗人的选择”,而埃洛伊斯则更愿意相信是欧律狄克主动要求丈夫回头。她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当画作完成、婚期已定,埃洛伊斯最终顺从命运披上白纱之时,她对着玛丽安离开的背影最后说了一句“回过头吧”,将离别定格在绝美的对视中,为彼此留下了可供凭吊一生的记忆。
当玛丽亚仓库中那幅《燃烧女子的肖像》重见天日时,她会想起当初与埃洛伊斯忘情对视时对方裙摆上燃起火,这团火从未熄灭,反而被每一点回忆中的细节触发愈燃愈烈,这幅画不仅是为了纪念失去的爱人,更是为了记录两个女人隐秘而伟大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