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电视剧通常给我们的无非就是两个印象,要么是连播上千集的《意难忘》,讲述一个家庭好几代人的拉扯与沉浮,要么就是短小精悍但是甜到腻死人的青春偶像剧,例如《王子变青蛙》或者是《恶作剧之吻》。但是近几年的台湾编剧好像已经不满足于这些观众看腻的题材了,他们开始尝试向现实靠拢,例如口碑爆炸的《荼蘼》或者是《我们与恶的距离》,都聚焦于真实的生活。
近期热播台剧《我们不能是朋友》,因对爱情伦理的讨论和清奇大胆的剧情走向引起网友关注,目前腾讯及爱奇艺两平台均已引进播出。不同以往,这部都市剧的女主不再是不接地气的公主或单纯懵懂的少女,她与当代在都市打拼的万千女孩一样,面临着现实人生中生存和婚姻的多重压力。可以窥见的是,台湾的都市偶像剧已经逐渐脱离纯爱浪漫的造梦环境,开始向现实主义过渡,在展露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之时,探讨人性的善良和弱点。
都市偶像跳出纯爱圈,显露现实主义倾向
近五年来,从《荼蘼》《一把青》到近期严肃题材《我们与恶的距离》,一路攀升的评分之下,是台剧对严肃题材的挖掘和对人性隐秘的窥探。相比于十年前常见的王子公主玛丽苏爱情,台剧陡然一转,尽力跳出甜蜜的浪漫幻想,更为关注现实问题,或以历史的厚重给予民众警醒,或以剧中人物经历给焦虑的当代青年一些“活法参考”。
在这样的审美和创作风格影响下,都市偶像剧的改变也如顺水推舟,制作方击破完美的少女幻想,终于正视恋爱中遇到的现实问题和矛盾,以及年轻情侣在都市打拼面临的各种考验。
其实,在都市偶像剧里探讨现实问题并非是这两年的首创,早在2011年获得极高收视的《我可能不会爱你》就曾展现原生家庭对男女主性格及其恋爱中所处角色的影响,和都市熟女面临的舆论压力。
而相比于《我可能不会爱你》中两个男女主本地人人设,《我们不能是朋友》的女主则要面临背井离乡来到大都市的挑战,各方面的生存问题也纷至沓来:生存方面,给自己严格规定一天150元台币的消费上限,持续工作至60岁的退休计划,同时还因工作可替代性强,不敢宣布办公室恋情唯恐被辞退。婚姻方面的问题则更为头疼,房价居高不下如何买房结婚?婚前发现跟男友三观不合怎么办?房贷利息捆绑下,作为年轻的都市夫妻如何说分手?
或许是前些年甜蜜爱情炮弹的轰炸过于猛烈,台湾部分观众已经对虚幻的造梦作品下意识屏蔽,随着观众审美口味的变化,关注现实问题的都市偶像剧就这样开启了新路子。这种审美方向的转变不算微小,连大陆的网友都能有所感应,并在该剧播出的视频平台上跟踪评论道:“没想到有一天,我能在台湾偶像剧里看到残酷的生存现实。”
拒绝无脑撒糖,剖析人性的诉求与弱点
爱情作为生活中永恒的情感主题,扎根于真实的社会背景,反映出最丰富也最复杂的人性心理。《我们不能是朋友》作为一部有现实主义倾向的作品,在剧情中有意识地反映都市青年生活困境,通过主角的典型人设揭示其感情需求的异同,挖掘人物心理状态的同时,也正视和剖析人性的弱点。
看多了无脑撒糖和莫名其妙的情侣吵架套路,偶像剧里如何拍爱情竟然成了实际执行中的难题。既然《我们不能是朋友》这部剧的故事背景是较为真实的都市环境,编剧索性就在此基础上探讨爱情观,从消费观、付出意识、情感需求等不同角度分别展现主角面临的情感状态。
女主和男二作为一对即将步入婚姻的情侣,为了达成买房目标,女方跟随男方严格控制消费水准,不吃大餐不打车,表面上看起来她对男友的规划言听计从,但面对自己不断降低的生活质量,终究是有些意见;男主和女二这一对的消费观也多有偏差,交往多年,女方已然将自己摆在男方妻子的位置,饮食起居的成本皆由男方承担,刷爆信用卡疯狂购物也是常态,这让物质欲望并不强烈的男方根本无法理解和认同。
渴望在大城市扎根的都市情侣,必然要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投入巨大的精力和时间,避免被裁撤的风险,从而才能持续为生活提供稳定的来源。可当加班的频率越来越高,回家只想瘫倒休息的时候,矛盾则一触即发。在公司被工作重压驱使得情绪紧绷,回到家指责对方只顾工作忽略自己,两个人越来越难以互相理解,更不用提治愈和互助了。
剧中主人公们也因此关系进入了怪圈,本来买房是为了提升婚姻的幸福感,两个人却因为买房的经济压力多次爆发矛盾和争吵,最终消磨了原本的感情,婚姻的异化就这样在剧里暴露无遗。
当男女主在各自原本的感情生活中频遇难题,这时候恰巧又碰到了看起来更为合适、对自己更有吸引力的人,一场道德与感情的博弈就此拉开。
在明确自己的感情需求后,经济独立的男主迅速主动分手,开启追求女主的攻势;相比之下,跟男二有房贷共同利益的女主面对不确定的未来则显得犹豫不决,一方面出于道德考量始终与男主刻意保持距离,另一方面男主的出现也让她开始理性反观自己多年以来的感情状态,接下来是要维护跟男二多年共同扶持的感情,还是当断则断选择更有感觉的男主,面临决定人生走向的选择,女主开始了反复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