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克贝松是公认的好莱坞最会拍杀手和女人的导演之一,特别是将这两者结合起来。这位《这个杀手不太冷》的导演其实依旧很久没有推出过新作了,但不久之前他携《安娜》杀回了影坛,让世界的影迷为之疯狂。
这个故事并不复杂,也并不新鲜,时间在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苏联解体前,围绕双面女特工安娜的职业生涯展开。安娜周旋在美国和苏联之间,凭借聪明的大脑和爆表的战斗力,屡次圆满完成双方的任务,并最后全身而退。
故事老套,反映的却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命运与自由。
安娜可谓是命运多舛,原本出生于一个军人家庭,父亲是一名海军上尉,有一个幸福的家。17岁时,父母不幸在车祸中丧生,随之将她的生活推向了无尽的黑暗。她流浪街头,做过站街女,交了一个垃圾男友,带她染上了毒瘾,还把她拽进了一起拙劣的抢劫案中。
行到水穷处,笑看云起时。正当安娜万念俱灰之际,苏联特殊部门克格勃(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找上了门。原来她之前走投无路,网上申请海军服役的简历,引起了克格勃的兴趣,经过特工亚历克斯一番说教,她自愿被克格勃招入了麾下。
性格决定命运?不,有时或许是命运决定命运。
克格勃确实不好进,但同时更不好出。在这样一个没有感情的特殊组织里,只有领导与被领导,利用与被利用。当初亚历克斯招募安娜时,之所以能给她许下“训练一年,服务四年就可以自由”的承诺,完全是因为似安娜一样培养成职业杀手的对象,基本活不过五年。
安娜经受住了训练和各项任务的考验,然而,面见克格勃最高长官瓦西列夫的时候,被告知“要离开克格勃只有一个办法,你想知道是什么吗?”当然,不用问,这唯一的办法就是,死了,就离开克格勃了。
刚出了火坑,又进了陷阱,命运就是如此弄人。就这样,安娜在克格勃的安排和授命下,以模特身份为掩饰,游走于黑白两道,暗杀各色人物,从未出过任何纰漏。
直到有一天,安娜因为工作出色,被召回俄罗斯克格勃总部,再次面见最高长官瓦西列夫,陪他下国际象棋。
劲爆的是,在戒备森严的克格勃总部,安娜一边下着棋,一边掏出枪直接将瓦西列夫爆头。
反转来得太快,就像龙卷风。原来,安娜在米兰的一次刺杀德国驻波兰大使馆外交官的任务中,被美国中情局探员莱纳德胁迫并成功策反。条件是,她为中情局工作一年,中情局给他自由和庇护。
安娜回莫斯科之前,受领了莱纳德的任务——暗杀搅乱秩序的瓦西列夫,所以,在一切安排妥当的情况下,安娜成了那个最终将子弹射向瓦西列夫的人。
然而,在外接应的莱纳德只等来了警报,没有等到安娜全身而退,后来经过多方调查打探,都没有安娜的消息。
幸运的是,纽约,中情局总部,莱纳德收到了安娜的消息,约他到巴黎的一个公园见面。
见面当天,来到公园的可不止莱纳德,还有苏联亚历克斯。
原来,安娜同时给这两个算是她上级,也跟她有过暧昧关系的探员发了消息。安娜见面的目的很明确,而另两人却在云雾里。安娜分别给了他们一个硬盘和一个U盘,里面是美国中情局和苏联克格勃的秘密资料,条件是两方各自收好自己的东西,以后都不再找安娜麻烦,因为她还有备份,随时可以公之于众。
当然,信息也有保质期,半年后,这些信息意义就不大了,到时展开追查,安娜仍无藏身之地。
但是,安娜说:“我从未有过一天自由,六个月对我来说太漫长了,总比一天没有强。”
对于一个成年后从没享受过自由的人来说,六个月确实足够了。
但这样就能逃出生天吗?当然不是,一直在监控的直接上司奥尔加走出监控室,赶上了准备离开的安娜,告诉她“没人能耍克格勃”,随后拿出手枪对着安娜连开数枪,安娜倒在了树丛边。
许多人不知道的是,安娜滚进了树丛,另一个装扮一模一样的人滚到了安娜倒下的位置,尽管美方监控看到了躺在地上的人,但转换多个角度仍没看清那张脸,以为她已经死亡。
而安娜,穿过下水道,摘下假发,换了一身衣服,扬长而去。此时的她,真正获得了自由。
奥尔加坐进了瓦西列夫的办公室,打开电脑中的特工系统,收到了安娜早前发出的一封电子邮件。
邮件的视频是安娜自己拍下的,她告诉奥尔加,已经录下了她们最后一次见面的谈话内容。原来,除掉顶头上司瓦西列夫也是奥尔加的意思,为的是自己坐上那个位置。
以这张王牌为要挟,安娜要奥尔加删除其在特工资料库中的信息,这样她才能真正摆脱克格勃。
还真是我命由我不由天,安娜的智计百出和永不放弃,完美地耍了所有人,赢得了真正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