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好脱贫攻坚战 《最美的乡村》完美收官

2020-06-30 17:09:05

《最美的乡村》是在承德拍摄的。“剧中很多人物都是老家的人,他们拍摄的场景都是老家的。纸雕、刺绣等都是家乡的艺术,漏粉、打铁、木工等也是家乡的民间工艺。郭相信,这个节目会给家乡的朋友们带来强烈的怀旧和童年记忆。

6月20日,以“脱贫攻坚、全面小康”的重大历史使命为时代背景,讲述新时代共产党人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的电视剧《最美的乡村》,迎来了完美收官。该剧自6月6日晚登陆央视一套黄金档以来,实时收视率持续走高,连续多日位于收视排行榜首位,不但受到观众和业内专家好评,也坚定了河北人民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信心和决心。

展示党和人民小康路上的“脱贫精神”

接地气,生动鲜活,富有人情味,是《最美的乡村》带给大家最大的感受。观看剧集,不难发现,无论是故事还是语言都具有鲜明的新时代特点。不少观众表示,这就是发生在当下农村的事情,甚至就是自己身边发生的故事。“院子里说说笑笑的农村妇女,跟我们老家简直太像了,这个剧很真实!”

《最美的乡村》以承德市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过程中涌现出的优秀乡镇干部和自强不息的承德人民为创作原型,通过青山镇党委副书记唐天石、包村第一书记辛兰和返乡创业青年石全有三个相对独立的人物和故事,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宗旨,激发、教育、引导、扶持贫困群众开启“志与智”的升华,从而走上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道路。

剧中,将扶贫干部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坚强意志、扶贫工作中闪现的智慧之光以及基层干部群众对脱贫攻坚这一政策的思想转变,展现得淋漓尽致。第一单元中,上河峪村老支书邢铁山和现任村支书卢振兴,从一开始不想给国家添负担的“假脱贫”,到最后在唐天石的帮扶下,实现了“真脱贫”;那家沟村的张金柱从一开始向女婿索要上万元的彩礼以备养老,后在唐天石的帮扶下,跟随大家一起养蜂,最后实现了物质和精神的“双脱贫”,彩礼也变成了象征性的一千元。在如何精准脱贫上,唐天石针对上河峪村发动村民搞农家特色游、手工满绣,在那家沟村发动大家搞起养蜂产业等,都属于对症下药、因地制宜,精准施策、绿色发展,体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对全国人民的庄严承诺,带领贫困人口实现全部脱贫出列,基层党员干部冲锋在前、功不可没。因而,创作这样一部电视剧,让主创人员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我们的目的就是要啃下这块‘硬骨头’,写好这部新时代的脱贫攻坚故事,生动展示党和人民小康路上的‘脱贫精神’。”该剧总编剧之一杨勇表示。

深入挖掘扶贫脱贫的内涵和外延

《最美的乡村》聚焦产业扶贫、生态扶贫、科技扶贫,体现了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和“志智双扶”的精准扶贫理念,刻画了广大党员干部群众齐心协力、攻坚克难的新时代奋斗者群像。剧中的农家乐特色旅游、养蜂合作社、满族手工刺绣、栽培食用菌等,将现实中农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产业项目搬上荧屏,展示了扶贫工作为农村留下了巩固脱贫成果的产业项目。

据杨勇透露,《最美的乡村》在正式进入创作后,最先做的就是深入生活,先后采访了一些先进人物,有抛家舍业奋斗在扶贫一线的乡村干部、驻村干部,有脱贫后过上幸福生活的贫困户代表,更有为扶贫殉职的驻村干部的家属,掌握了鲜活的第一手材料。“其实,在脱贫攻坚战这场看不见硝烟的战役中,全国各地都有扶贫干部牺牲在脱贫攻坚第一线,他们的事迹令人感动,成为我们剧本创作的鲜活素材和动力源泉。”

该剧总编剧之一、监制郭靖宇表示,农村扶贫工作既繁琐又细致,到基层做乡村工作的人是真心不容易。“很多乡镇领导甚至是县领导,能把哪个村哪个组哪户人家,一家几口、收入多少等情况讲得清清楚楚。”

该剧对基层干部在实施扶贫脱贫精准施策,对村民“志智双扶”激发动力,对落实党和国家扶贫政策一盯到底过程中,艰辛付出、无怨无悔的精神进行了充分展示。在杨勇看来,贫困群众有意愿、有动力摆脱贫困,村镇干部也不愿意被贫困帽子压得喘不过气来。“他们中有很大一批人有觉悟、有激情,也有能力带领村民脱贫致富,展现出的敬业精神值得钦佩。”

《最美的乡村》虽浓墨重彩于河北北部城乡山水之间,却能揽括脱贫攻坚战中的各种典型,借一斑以窥全豹。扶贫不仅体现在戏内,功夫更在戏外。导演巨兴茂感叹:“我们走过了许多村镇,真正了解到扶贫干部和脱贫群众的喜怒哀乐,脱贫攻坚这一‘战’确实不容易。”

收藏 分享 举报

0个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