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芳华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很多人看完之后都不不知道,其实这部电影讲的是两个主人公,他们相识后分开,再次重逢后决定在一起,但是他们最美好的青春已经错过了。
电影《芳华》记载电影中部队、军中、芳华芳华的故事。剧中苗苗从小性格内向、正直,从孤单内向的苗苗到文工团闭幕的戏份中,看到离别的战友,从人物心里体现拿捏非常精准,电影中苗苗每个镜头闪过都是走心的扮演。曾看到《芳华》纪录片中一个花絮,也就是电影中苗苗随文工团慰劳前哨兵士在高原上跳舞的一场戏。花絮中,何小萍在一个大舞台上一遍一遍的试调,每次暂停,她都必须要吸氧来缓解高原反响带来的不适,这段记载拍照中其他作业人员着装都是羽绒服,隔着屏幕能感触呼呼的劲风。
说芳华只有青春,是不对的,芳华不光包裹着青春,而且拥有更多青春以外的诗篇,来让青春的烟花绽放得更持久,更璀璨。而每个人芳华的颜色,都是不一样的。影片中的那些人,那些事,正是我们父母那代人的缩影和宿命。
剧中几位水灵灵的女孩,难分伯仲,各具姿色。“何小萍”的“轴”,“萧穗子”的“灵”,“林丁丁”的“媚”,“郝淑雯”的“辣”,都拿捏到位,个顶个儿的既质朴无华,又娇艳迷人。
文工团终于在时代的浪潮中解散了,只留下那座同样华美而寂寥的小楼,依然伫立在原地,仿佛在孤独中静静质问,这一切为什么就如此匆匆而过,如同一代人的芳华,再多灿烂芬芳,终究随风而去。
这份记忆就好比那些旧相片,曾经鲜艳夺目、绚丽多彩,随着时间的推移,它最终还是渐渐褪色泛黄了……但无论如何,相片上的轮廓和一张张面孔永远不会随着颜色褪去。
一部电影,不一定非得要告诉我们什么,起到什么深刻的教育作用。有意思的是,冯导也是文工团出来的。在他的自传《我把青春献给你》里,提到自己在北京西郊的市委党校大院里生活过。这和姜文、王硕、王中军、王中磊、叶京这些海军大院、空军大院里长大的“孩子们”相比,算不上真正的大院子弟。《阳光灿烂的日子》里流淌着的“天之骄子”般的自信也是冯导学不来的。
和刘峰、何小萍一样,冯导虽然出身不高,但仍然努力往核心圈子里挤。只是个中酸楚,也只有自己知道。甭管冯导如何在娱乐圈混的风生水起、登峰造极,如何引领中国影视文化潮流,票房如何有号召力。王朔该骂他还骂他,叶京该瞧不起他还是瞧不起他。《芳华》与其说是写文工团的,不如说是写冯导的。因为在那里,有着冯导和何小萍、刘峰一样的狗血青春和苦逼岁月。只不过,他出头了。
影片最后,何小萍和刘峰相依为命,没有结婚,没有孩子。相较之下,你说,到底是谁的芳华?